第十三届“桃李杯”:展现新时代舞蹈教育新气象

来源:娱乐天下     作者:康菁     发布时间:2023-09-01     

  8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北京舞蹈学院共同承办的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终评暨现场展示活动落下帷幕。在一周的时间里,250个入围终评的项目分别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民族剧院、二七剧场参加了20个场次的现场展示和终评,参演师生近千人,累计吸引现场观众2万余人,线上浏览1200万次。本届“桃李杯”关注舞蹈教育教学发展变化,努力创新活动机制,激活舞蹈原创要素,开拓艺术更广视野,用舞蹈绘制出一幅中华文化的秀美图景,展现了新时代舞蹈教育的新气象、新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司长陶诚表示:“我们要深刻把握并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持续办好‘桃李杯’,发挥这一平台在推动舞蹈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方面的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为优秀青少年舞蹈人才脱颖而出、为推动我国舞蹈事业持续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顶层设计

  助推“桃李杯”平台的高端品质

  近1.5万人、2000个节目报名,本届“桃李杯”报名人数创历史之最。除了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外,主办单位在强化激励机制、创新内容设置等顶层设计方面亦亮点纷呈。陶诚将其归纳为3个层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展演机制,发挥好现场展示的平台优势,促进交流、学习、互鉴,同时强化激励引领,推出优秀表演人才、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剧(节)目及编导和优秀精品课,鼓励拔尖人才和原创作品;二是进一步丰富展演内容,关注舞蹈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增设现代舞组别,国际标准舞、音乐剧及街舞的专场邀请展演,引导院校拓展国际视野,更好运用国际舞蹈语汇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舞蹈审美和价值内涵;三是进一步加强优秀人才跟踪培养和成果推广,将持续在各地举办展演和教育教学研讨,实施优秀人才跟踪培养项目,助力顶尖舞者更快更好成才。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舞蹈人才正在茁壮成长;优秀指导教师辛勤付出结出累累硕果;一批优秀的原创剧目精彩亮相;一批优质精品课,展现出专业舞蹈院校创、教、演一体的特色风貌。可以说,本届“桃李杯”全面展现了近年来我国舞蹈专业人才教育教学的最新成果。

  “本届‘桃李杯’实现了关注度、热播度、辐射度的持续高涨,盛况空前,说明了这个品牌的高端品质和特殊价值,以及舞蹈人追求卓越的强烈愿望,也说明了我们全国舞蹈教育界同行推进事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表示,本届“桃李杯”也深刻反映了当下舞蹈教育观念的最新变化和前沿趋势。通过近1.5万名舞者的云集、2000个作品的创作,以及对250个终评作品的精心选拔去托举人才,吸引全国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齐聚首都大舞台,使北京成为全国舞蹈教育资源的重要集聚地、舞蹈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辐射地。通过“桃李杯”的平台,全国同行同道加强交流合作,在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中提升中国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在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实现中国舞蹈教育的大团结、大合作、大分享、大发展。

  展示特色教学

  奠定“桃李杯”成才的更快更强

  上海戏剧学院本届选送的18项作品入围终评。上海戏剧学院荣获本届“桃李杯”优秀组织单位,多名师生获得优秀表演人才、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为了参加‘桃李杯’,我们筹备了将近一年,希望以最好的面貌亮相舞台。各个组别的技术技巧组合表演,是检验职业舞者综合素质和体现学院教学水准的一个重要抓手。”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张麟说,通过这次展演,学院的教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水平得到国内院校的认可,这让大家感到十分欣慰。

  浙江音乐学院共有14个项目入选终评展演。同时,选手张婉冰、群舞《木卡姆·随想》、古典舞《素尺》等获得了优秀表演人才、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剧(节)目及编导等荣誉。“作为2016年新建的艺术院校,我们办学时间不长,舞蹈专业也在慢慢成长。能够入选‘桃李杯’终评,这对广大师生来说很有激励作用。”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徐颃说,虽然生源基础可能不敌传统的舞蹈学校,但他们坚持原创剧目要有学术性、专业性及符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努力从创作角度来提升品质,以更好契合舞蹈教育发展的要求。

  共有10个作品入选的南京艺术学院,除中国古典舞组4个、中国民族民间舞2个外,还有芭蕾舞、现代舞、群舞、教师精品课各1个,数量创历史新高。“我们的精品课《昆舞五指莲花手式风格性训练课程》颇具江苏特色、南艺特色,是在以往昆舞表演创作教学的基础上,以五指莲花手式作为切入点,来讲述整个昆舞的教学特色,令现场专家、观众眼前一亮。除此之外,我们还打造了具有江南特色及江苏地域文化、非遗特点的一系列舞蹈作品和组合,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这些都激励我们继续坚持深挖江南文化的教学探索和创新尝试。”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郭罗乐说。

  与往届相比,本届“桃李杯”各个组别涌现出很多新亮点。在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山翀看来,古典舞组选手的技术技巧发展更快,综合性、复合性更强。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教授郭磊认为,民族民间舞组别无论是人才、学生,还是题材、创作,都非常丰富。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校长吴洁表示,芭蕾舞组竞争激烈、精彩纷呈,反映出背后舞蹈教学的严谨和规范。同时,现代芭蕾作品的创作更讲究原创和中国故事的演绎,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表示,现代舞组作品体现出年轻舞者卓越的想象力、向舞蹈前沿探索的好奇心和标新立异的形式感,既符合时代的潮流,也符合年轻人对舞蹈形式的拓展,非常值得鼓励和推广。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赵铁春表示,群舞组在创作、表演上不乏亮点,体现了很多专业院校一丝不苟的艺术态度和创作追求。尤其是传统类的舞蹈题材,对如何与时代同步、传承审美追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非常引人注目。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高度认为,就精品课组而言,很多年轻教师在授课或进行课题研究时,对文化和传统舞蹈本身的关注比以往要高很多。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陈维亚表示,很多舞种在编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尤其是群舞中的传统民族民间题材,引进了一些新的编导观念和方法,编排元素很新颖,使得这些舞蹈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表示,本届“桃李杯”让人们看到我国舞蹈教育整体上有了非常大的发展。首先体现在规模上,舞蹈人才的厚度和广度有很大的拓展。其次,经过多年的舞蹈教学积累,无论技术体系还是训练方法,都有长足的进步。此外,舞蹈专业学生的成长、天赋、条件等要素,也让学习训练更有成效。这些足以支撑新时代的舞蹈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推动交流互鉴

  强化“桃李杯”育人的思考碰撞

  作为东道主的北京舞蹈学院,共有52个作品、近300名师生参加本届“桃李杯”,入围作品数量和参演人数创历年之最。“我们展示的精品课《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主要是把我院古典舞系近10年来在基本功训练上的一些成果和新的探索经验与大家分享。同时,各个地方院校从事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的老师都非常希望看到我们的教材和教法,我们也把这套教材正式在‘桃李杯’平台推出,精品课的展示过程得到了很多好评,在学院视频号上的关注度也非常高。”从“桃李杯”走出来、如今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师的邵俊婷说。

  在本次展演中,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2019级学生随小龙、2021级学生蒋雨洁分别携作品《寒江独钓》《飞过冬天的风筝》登上综合汇报演出的舞台,体现出舞剧系前沿性教学模式及优势,也向外界传达了其舞蹈戏剧的审美追求和人才培养成果。“我们在教学的编创环节,倡导形象化、性格化、情境化的教学理念,并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很好地衔接舞台打下一定的基础。比如,这次我们入选终评的几个作品创作角度不一、各具风格,每位编导在结构上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每个作品所呈现的立意和风格迥异。”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党总支书记孙晓娟说,“参加‘桃李杯’的展演,也是在反哺我们的教学,思考之前还有哪些问题、哪些地方能够更好地改进。”

  “南京艺术学院在舞蹈专业建设方面才30年历史,大部分老师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通过本届‘桃李杯’,尤其在前期备演的过程中,大家得以与母校的老师一起相互交流和切磋,也让我院学生的舞蹈水平得到提升。”郭罗乐表示,无论单项还是群体,通过与全国各个院校的优秀师生一起同台竞技,让大家感受到其他院校选手的舞蹈水平,可以说各有所长、各具优势,不仅对教学有很大帮助,也让大家思考如何将自身优势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李峰深有体会地说:“通过交流学习,开阔了视野,尤其是对于今后开展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孙晓娟则表示,对“桃李杯”展演进行观摩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通过观摩,可以了解到各个院校的强项,同时,从各个舞种的学科建设出发,“桃李杯”组委会还组织了一系列座谈交流。比如,古典舞等组别的内部座谈交流,邀请了各个院校的老师来聆听,促进了各院校对于本学科建设的思考和碰撞。

  “展演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郭磊说,“参加‘桃李杯’有助于教学总结,让学校和老师思考舞种的题材、风格以及创作过程是不是和育人密切结合,这些都是今后要解决的问题。”总之,“桃李杯”不仅是全国舞蹈专业青少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绽放异彩的舞台,同时,也是近年来全国舞蹈教育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交流互鉴的平台。

  淬炼职业精神

  突显“桃李杯”树人的立德向上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桃李杯”的舞台为各院校锻造学生职业素养提供了平台。综合汇报演出中,大家看到的是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以及群舞等近40个作品精彩上演,领略了舞蹈学子青春昂扬的精神风貌与热烈真诚的艺术激情。舞台下,他们热情洋溢、努力拼搏的样子更为动人。

  经历腰部受伤、演出服装因为汛情未及时收到、走完台发高烧等突发情况,中央戏剧学院学生随小龙在整个展演过程中,都坚持舞出最佳的状态。演绎诗人王维人生的喜怒哀乐,成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学生王大山的古典舞《鸟鸣涧》的最大挑战。“难的不是动作技术,而是表演、情绪和内心状态如何贴合王维的精神世界。”王大山说。为了揣摩王维遭遇困境的感受,他试着代入自己在遭遇训练压力时的切身感受,又翻阅了很多资料,深入了解王维的人生,最终演绎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王维。西藏大学的作品《甲谐·古韵》,通过呈现藏族同胞在迎接文成公主时举办的盛大歌舞,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女生戴的头饰非常重,而且戴的过程很繁琐。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休息时也会戴着头饰,很多同学额头有淤青或伤痕,但大家都没有叫苦叫累。”参与这一舞蹈的西藏大学学生白玛央宗说,他们接触这个作品只有一年左右,为了找到藏族传统舞蹈的韵味,老师从表情、体态等方面进行细心纠正,同时,大家还虚心向民间老艺人学习,力求展现最纯正的藏族舞蹈。不得不说,这些入选“桃李杯”的选手,都在努力贴近优秀舞者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一想到舞台,就迅速进入舞蹈演员的状态,发挥全力去完成角色塑造或者组合呈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欧建平认为,本届“桃李杯”给全国舞蹈学子提供了展示、学习的平台,从形式、内容编排到音乐选择都可圈可点,无论青年组选手还是少年组选手,都通过作品将条件、能力、技术、形象四大要素融会贯通,展现了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

  “我也曾是‘桃李杯’的选手,这些天看到这些年轻人努力演出,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看着他们,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仿佛也看到了他们的未来……”山翀说。

  “我们的选手会思考,自己参加‘桃李杯’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适时进行了引导,让他们理解这种永攀高峰、艺无止境的准备过程其实是最主要的,而不是说要在舞台上比过谁、战胜谁。”徐颃说,“对学生来说,只有克服了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弱点,才能在舞台上有比较好的呈现,也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成败得失。”

  延伸舞蹈教育

  期待“桃李杯”优化的美好未来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本届“桃李杯”通过机制创新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者、教师、编导及剧目,是舞蹈表演教学成果、编导成果的一次集中大展示,昭示舞蹈教育将迎来新的春天。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表示,在运作机制上,本届“桃李杯”对入选项目设置“入选”和“优秀”两个层次,其中,优秀项目包括优秀表演人才、优秀剧(节)目及编导、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精品课。这一设置给“桃李杯”的展演带来全新的变化,通过强化激励机制形成了舞蹈教学的“华山论剑”效应,让所有艺术院校更加重视,加强投入、奋勇争先,同时,也激发了舞蹈专业学生的热情和动力,从而促进舞蹈教学。其次,所有环节隐去参演院校及表演者的识别信息,采取盲评打分,确保展演公平、公正和公信。最后,通过舞台实践,真正检验了优秀选手与普通选手之间的差距,有助于大家进一步思考舞蹈教学问题并有所改进。冯双白认为:“当务之急是做好理性的总结。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寻找对策,不断优化舞蹈教学体系。”

  “从展演情况来看,各个艺术院校专业舞蹈教育的人才状态比以往要好,技术能力越来越强,稳定性等方面的技术指标的完成度比较突出,尤其是在专业院校教学的层面体现得很充分,展现出新时代舞蹈人才梯队建设和储备的良好态势。”中国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罗斌认为,本届“桃李杯”更具教学实验成果检验的特性,实现了专业舞蹈教育培养人才的很多目标。他建议,未来如果能在教学建设、剧目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这些目标指数的深度、广度和精度,“桃李杯”活动的品质及舞蹈人才选拔的几率、比例及速度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在陈维亚看来,本届“桃李杯”无论是独舞、双人舞还是群舞,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剧目,而且更加侧重综合性的教学演编。同时,很多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的教育特色、地方特色,在剧目中展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创新性、现代性。“通过这些剧目可以看出,舞蹈作品和舞蹈教育一脉相承,从动作体系、风格体系一直延续到剧目中。”他表示,更令人惊喜的是优秀编导的涌现。他们关注当代老百姓的生活,注重新时代风貌的抓取和展示,对于体现正能量的内容积极关注和表现。另外,在人物服装造型及音乐设计方面也很讲究。这些都体现出“桃李杯”教学剧目展演的明显变化和巨大进步。

  “‘桃李杯’是教学的延伸,是让教室里的孩子走向舞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台阶。”作为曾经的选手、如今的评委,陈维亚表示,只要关注当代、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老百姓,编导和舞者在创作上就会打破相对沉闷的瓶颈,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也是对“桃李杯”未来最好的期许。(王伟杰)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