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综艺里何广智一句“3600米就是平原”被全网怒喷“不尊重戍边战士”时,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引发众怒的片段,实则是营销号精心设计的“流量陷阱”——通过恶意剪辑、断章取义,将原本鼓舞士气的言论扭曲成争议事件,最终让当事人沦为流量炮灰。这场闹剧背后,是一条以“恶剪-引战-变现”为核心的灰色产业链,而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更让这场狂欢变得荒诞又危险。
恶剪三板斧:断章、造梗、带节奏
营销号的“恶剪术”早已形成标准化流程。以何广智事件为例,原始片段中,他作为导游带领团队从更高海拔下到3600米,为缓解大家因高原反应产生的焦虑,才用“3600米算啥”鼓励团队。但营销号直接截取后半段,删除前因,配文“何广智嘲讽戍边战士:3600米就是平原”,瞬间点燃网友怒火。更鸡贼的是,部分账号还刻意关联刘震云“玄奘问题”的片段,通过“答非所问”的对比,强化何广智“没文化”的人设——而这一切,竟是为给刘震云新书引流。
类似操作在短视频平台屡见不鲜。某明星曾因在采访中提到“演员是高危职业”,被营销号剪辑成“抱怨拍戏累”,引发全网嘲讽;另一档亲子综艺中,父亲因孩子哭闹说“再哭就不要你了”,被截取成“虐童证据”,导致当事人被网暴。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通过选择性剪辑制造“信息差”,将正常对话扭曲成争议事件,再利用网友的正义感或猎奇心,完成流量收割。
算法助推:越争议越推流,越推流越赚钱
营销号敢如此肆无忌惮,离不开平台算法的“纵容”。当前短视频平台的推荐逻辑,本质是“用户停留时长优先”——争议性内容能激发评论、转发,甚至“对线互喷”,这些互动数据会触发算法的“高推荐权重”,让视频获得更多曝光。一位前MCN机构运营透露:“我们内部有句话叫‘黑红也是红’,一条恶剪视频的流量收益,可能是正常内容的10倍。”
更讽刺的是,部分平台对“恶剪”的界定模糊,甚至默许“二次创作”的灰色地带。某营销号曾因恶剪某明星被投诉,但平台仅以“未标注原创”为由下架视频,账号本身未受处罚。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环境,让恶剪产业链愈发猖獗:从素材盗取、剪辑加工,到账号矩阵分发,一条龙服务已形成完整闭环。
恶剪之害:摧毁信任,污染生态
当“断章取义”成为常态,受害的不仅是当事人。何广智事件中,戍边战士的真诚回应被忽视,网友的善意被营销号利用;某科普博主曾因讲解“转基因食品”被恶意剪辑成“支持转基因”,导致其专业形象崩塌;甚至官方发布的正能量内容,也可能因被断章取义而引发误解。恶剪的本质,是对公共话语空间的污染——它让真相变得碎片化,让讨论变得情绪化,最终摧毁的是整个互联网的信任基础。
更值得警惕的是,恶剪产业链正在向更隐蔽的方向进化。部分账号开始利用AI换脸、语音合成等技术制造“假争议”,甚至通过“水军”引导舆论方向。某平台曾曝光,一条“明星出轨”的恶剪视频,背后是300个账号的矩阵传播,以及5000条机器评论的“控评”操作——这已不是简单的“断章取义”,而是有组织的流量诈骗。
破局之道:平台、用户、监管需三管齐下
要根治恶剪乱象,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一方面,需优化算法逻辑,降低争议性内容的推荐权重,增加“真实性审核”维度;另一方面,应建立更严格的处罚机制,对恶意剪辑账号实施“账号封禁+IP溯源”的双重打击。用户也需提升媒介素养,遇到争议内容时,先问“完整视频在哪”,再决定是否转发——毕竟,“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理性,才是对抗恶剪的最好武器。
至于监管层面,2023年国家网信办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已明确禁止“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但具体执行仍需加强。或许,只有当“恶剪”从“流量密码”变成“法律红线”,这场荒诞的狂欢才能真正落幕。
何广智的“平原梗”,本是一场温暖的鼓励,却因营销号的恶意剪辑,沦为全网嘲讽的素材。这不仅是他的悲剧,更是整个互联网生态的缩影——当流量成为唯一目标,真相便成了最廉价的牺牲品。或许,我们该记住戍边战士的那句话:“听完刘老师讲的,我感觉这地方,真是有很多很多的玄奘。”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对真相的敬畏,才是对“玄奘精神”最好的传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类恶意剪辑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编造虚假信息并在网络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可判七年。实践中,类似 “何广智嘲讽戍边战士” 的断章取义,若导致公众对国家机关公信力产生质疑,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最高可判五年有期徒刑。即使未达刑事标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者也将面临五日以上拘留并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