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亿万中华儿女的呐喊

来源:娱乐天下     作者:玮晟     发布时间:2025-07-0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中的文艺力量】

  作者:柴志英(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教研室主任)

  冬日的古城西安,寒风呼啸,气氛凝重,上万名大学生满怀爱国热忱走上街头。同学们高举“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醒目标语,在街巷中缓缓前行。这一幕,发生在1936年12月9日。

《松花江上》:亿万中华儿女的呐喊

电影《松花江上》海报 资料图片

  游行的队伍宛如一条长龙,看不到头,也见不到尾。在城里游行之后,大学生们决定徒步到30公里外的临潼,向蒋介石当面请愿。

  请愿大军行至西安东郊苗圃附近,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阻学生们返回。同学们齐声高唱《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悲愤哀婉、雄浑高亢的歌声中,张学良热泪盈眶:“请大家相信,三天之内用事实答复你们!”三天之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如今,每到“九一八”,人们不自觉地会想起《松花江上》感人至深的旋律。但你或许不知道,这首歌并非诞生于白山黑水间,而是首先在古都西安唱响,它的作者终其一生也没有见过松花江!

  1931年9月18日,侵华日军大举进攻我国东北。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短短四个月时间,整个东北地区就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无数百姓家破人亡,远离故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地下党员张寒晖在河北省委领导下,成立抗日救国会,组织定县农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时,作为音乐家的张寒晖开始用歌曲唤醒民众投身抗战。他以《三国战将勇》的曲谱填写了《可恨的小日本》,以《满江红》的曲调填写了《告我青年》,号召广大青年“激奋进,齐赴国难”。

  1936年夏,为宣传抗日,张寒晖从老家河北来到西安。在开往西安的火车上,他看到逃难的东北同胞向同行旅客控诉日本鬼子烧杀奸淫的罪行。在西安街头,有成千上万愤怒的东北军官兵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民。望着他们徘徊的身影,听到他们苦闷的嗟叹,张寒晖萌生了要为他们写一首歌的强烈意愿。

《松花江上》:亿万中华儿女的呐喊

青年张寒晖 资料图片

  此前,他曾与撤到河北的东北军人交流,听他们讲过东北富饶的黑土地、丰富的矿藏、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些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当中,成为后来歌词的来源。

  一天深夜,躺在床上的张寒晖辗转反侧,突然一阵哭声从隔壁房间传来。原来,他的隔壁是一位流亡的东北姑娘。或许是思乡心切,或许是想到生离死别的爹娘,姑娘不禁失声痛哭。凄凉无助的哭声和着窗外呼啸的秋风,在张寒晖的心里掀起了波澜。东三省的沦陷,东北军愤懑的抗议,逃难的人群,都像放电影一样,从他的脑海一一闪过。他的手不自觉地打起拍子……终于,张寒晖从哭泣的音调中,找到了旋律的素材。他赶紧起床,用手轻轻敲着桌子,吟咏着、哼唱着,酝酿已久的乐思喷涌而出——《松花江上》就这样诞生了!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歌曲先用愉悦的旋律抒发了对富饶美丽家乡的眷恋,句尾带有隐痛的下行音调,表达了对“衰老的爹娘”的挂牵。“九一八,九一八……”悲怆的音调打破了人们的田园梦想。“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哀鸿遍野的呻吟叙述着几十万军民的流浪落魄,长吁短叹逐渐转为似有可能的希望……最后,对爹娘呼天抢地的哭腔,表达了一个民族苦难挣扎的呼唤。歌曲中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旋律,用的是张寒晖老家河北定县秧歌中凄惨的“大悲调”,从妇女哭坟的腔调中变化而来。他还将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融入其中。

  试唱歌曲时,张寒晖自己忍不住失声痛哭,旁边的学生和流浪群众也跟着哭成一团。《松花江上》先是在张寒晖任教员的西安二中传唱。随后,他带领学生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演唱。不久,歌曲便在背井离乡的东北军中传唱开来。

  歌曲还通过地下党传给了北平学联的歌咏队。为防止国民党迫害,歌词未写出作者的姓名。1937年,《松花江上》被作曲家刘雪庵编列入《流亡三部曲》,当时人们不知道作者是谁,只注为“佚名”。1950年,歌曲才被正式收录进陕甘宁边区文协编印的《张寒晖歌曲集》。

《松花江上》:亿万中华儿女的呐喊

张寒晖《松花江上》手稿 资料图片

  1937年2月,周恩来代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他指挥大家齐唱《松花江上》。悲愤的歌声把大家带回到日寇肆虐横行下的东北,激起了他们的离乡之苦、亡国之恨。全场军官热泪盈眶,有人举起拳头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

  1937年12月,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时再次提到:“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国民政府举行了抗战周年纪念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有人领头唱起《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血泪凝聚的交响……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李光羲、张越男率众演唱《松花江上》,这首以情动人的经典救亡歌曲再度回荡在中国大地上。

  今天,在我们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奋斗中,在每一个不忘国耻的日子里,人们总会唱起《松花江上》这首令人刻骨铭心的歌。

热点阅读

  • 《松花江上》:亿万中华儿女的呐喊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中的文艺力量】   作者:柴志英(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教研室主任)  冬日的古城西安,寒风呼啸,气氛凝重,上万名大学生满怀爱国热忱走上街头。同学们高举“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醒目标语,在街巷中缓缓前行。这一幕,发生在1936年12月

  • 《哪吒2》下映 上映153天 票房超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密钥于6月30日23:59正式到期。据灯塔专业版数据,该片于今年1月29日上映,首日票房就创下4.87亿佳绩,上映时间共153天,截至昨日18点累计票房154.45亿。全球票房21.94亿美元,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前5,累计观影人次3.24亿。影片上映至今已经打破中国电影超1

  • 轩妈食品品牌升级:2025年品牌发布

      6月28日,轩妈食品2025年品牌发布中秋启动会暨经销商大会成功召开。   轩妈食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精英、经销商伙伴,在湘湖逍遥庄园齐聚一堂,共同探索烘焙市场的新机遇,展望轩妈品牌在 2025 年中秋的辉煌发展。实力派演员刘涛也亮相大会现场,为活动增添别样光彩。 【全场大合影】   本次

  • 沉寂两年,蔡徐坤带着Deadman杀

      谁也没想到,内娱也能上演“三年之期已到,恭迎龙王归来”的爽文剧本吧?!  没错,你没猜错,今天要说的就是那个曾被全网热议、无奈远走海外,如今却强势杀回国内的男人——蔡徐坤。  那个曾经被误解、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人,现在站在舞台上,面对镜头,云淡风轻地说出一句:“我爱打篮球。”  这不是辩解,也不是

  • 《风雪夜归人》再登国家大剧院舞台

      时隔6年,昨晚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风雪夜归人》再度登台,开启第11轮演出,张秋歌、余少群、程莉莎再次领衔,在首轮副导演丛林的复排执导下,这部充满中国美学意蕴的戏剧经典又一次与观众见面。昨晚,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风雪夜归人》再度登台。 记者方非摄  台前 角色并非简单复刻  《风雪夜归人》剧名出自

  • 电影《风云山林》:从江湖险路到革命征

      作者:皇甫宜川(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社长兼主编)  秋风猎猎,马蹄声由远及近,金黄的陇东大塬在晨光中浮现出一抹肃穆与苍茫——电影《风云山林》便如此拉开了序幕。这部近日在电影频道首播的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南梁革命根据地的烽火岁月为背景,勾勒出动荡时代中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交织的